一个中心汇聚多科专家,疑难病症实现“一站式”救治 大医院里科室林立,病人来了先要选择看哪个科。但如果病情复杂,有时一个科室解决不了,还要再挂一次号,换另一个科,跑好多腿,多花时间和金钱不说,繁复的流程没准让病人病情加重了。于是,挂一次号就能见到多科专家、解决所有问题,成了很多病人的期望。现在,一种新的诊疗模式正在将病人这个梦想付诸现实,这就是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。 疑难病例,门诊“一站式”救治 据郑州京科保髋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介绍,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起源于欧美发达,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很成熟了。随着医学技术不断提升,科室的分类越来越细,且诊断及治疗手段越来越多样化。但专业的细化随之带来一定的弊端,比如各科医生各自为战,在知识上则是“隔科如隔山”,这样就苦了病人。一些涉及多个学科的疑难病症患者,需要反复就诊、重复等待。他们辗转于不同的城市、医院,做了无数检查、化验,留下一叠叠的化验检查单、出院小结,耗费了大量的金钱、时间和精力,可最终并没有解决问题,社会上对于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的抱怨与此不无关系。 为了让疑难病患者少走弯路,郑州京科保髋医院在2015年将原有的门诊疑难病会诊制度进行了调整,开设了疑难疾病会诊中心,并在门诊一楼导医台安排了会诊咨询人员。 联合会诊,给治疗带来革命 现代医学发展极快,每年文献数量以千万计,任何一个医生能掌握自己领域的进展就不错了,不可能对多个领域都了如指掌,这种知识隔阂和各自为战的传统模式让病人很“受伤”。基于这样的背景,国外有识之士发展出了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。 在传统的住院病人管理中,如果主管医生发现病人有超出自己科室范畴的问题,会开出会诊单,请别的科室专家会诊,例如一个心内科大夫会给高血压病人请眼科会诊。这种请会诊的制度是以医生为主导,强调的是“我的病人”;而多学科联合诊疗是以病人为中心,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来制定诊疗方案,例如该住哪科就住哪科,该手术的马上安排手术,不能手术的该保守就保守治疗,“实际上,这种全新的模式是在‘革医生的命’”。 成为医疗发展的大趋势 不仅仅是患者受益,参与多学科联合会诊的医生也在学术上获益匪浅。郑州京科保髋医院主任说,每个医生的知识面是有限的,大家通过门诊的联合会诊平台交流,都有了很大进步。尽管工作量增大了,每个医生仅能拿到普通专家门诊的报酬,但大家的积极性很高。回顾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以来的岁月,感触最深的是,大家信息共享,每个专家不但自己领域的技能越发精进,对其他领域的知识和进展也都有所把握,整个团队的水平不断提高,在股骨头坏死保髋诊疗方面保持领先水平。 目前,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已经在国内各地开花,涉及多种疾病。北京协和医院开创了多学科联合诊治肥胖症平台;海军总医院成立了神经系统疑难病多学科联合会诊中心;郑州京科保髋医院保髋医院在保髋诊疗方面多年来通过与血管外科、骨科等科室的密切配合,采取综合治疗手段,救治了大量疑难患者,帮助他们保住了腿。 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已经势不可当地成为医疗发展的大趋势。正如苏院长所说,原来有一些老教授担心,在传统门诊里大牌医生忙于看常见病,难以发挥作用。现在开展了多学科诊疗,医生终于可以定定心,看一些疑难重症了。